
第一次在平壤的地铁站,我差点以为穿越到了冷战时期的苏联电影片场。那是个周三的早高峰,我刚下到地下100多米深的车站,眼前的景象让我整个人都愣住了:几百号人安安静静地排队等车,没有人低头看手机,没有人窃窃私语,甚至连咳嗽声都显得格外响亮。整个场面安静得就像图书馆一样,只有列车进站时的轰隆声才打破这诡异的静谧。
那一瞬间,我的第一反应是——这些人是不是都睡着了?身边的导游金大叔看我一脸懵逼的表情,还小声跟我说:"怎么样,我们的地铁很安静吧?"我当时真想说,大叔,这不是安静,这是死寂啊!
说实话,在朝鲜住了大半年,我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可以说是被彻底颠覆了好几次。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个神秘国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,毕竟很多东西,不亲眼看看,真的很难理解。
这个地铁,深得我怀疑人生
先说说这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平壤地铁。这玩意儿建于1973年,据说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系统之一,平均深度100米,最深的地方能达到150米。当时朝鲜人跟我说这个数字的时候,我还以为在吹牛呢,结果坐了一次电梯下去,耳朵都嗡嗡作响,我才意识到——这特么是真的!
地铁站里的装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。大理石柱子、水晶吊灯、精美的马赛克壁画,说是地铁站,我觉得叫地下宫殿更合适。有一次我跟金大叔聊天:
"金大叔,这地铁站装修得也太豪华了吧?""这算什么,这是我们人民应该享受的。""可是这得花多少钱啊?""钱?为了人民的幸福,花多少都值得。"
听到这话,我当时就想,大叔,您这思路跟我们中国人确实不太一样啊。我们中国人可能更关心的是,这钱要是用来修路架桥,能造多少实用的基础设施。
但真正让我震惊的不是装修,而是这个地铁的运行模式。整个平壤地铁只有两条线,总共17个站,日客流量大概只有30万人次。要知道,北京地铁一天的客流量是1000多万人次,这个对比简直太鲜明了。
手机?什么手机?
在朝鲜住久了,有个最大的感受就是——时间过得特别慢。为什么?因为没有智能手机啊!
朝鲜确实有手机,但基本上都是功能机,而且只能在国内使用。我见过当地人用的最"先进"的手机,大概相当于咱们2010年左右的水平。能打电话、发短信,有的还能拍照,但想上网?那是不可能的。
有一次在平壤的一家餐厅吃饭,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在用手机,好奇心作怪就凑过去看了看:
"兄弟,你这手机能上网吗?""上网?为什么要上网?""看新闻啊,刷视频啊,聊微信啊...""我们有电视看新闻,有朋友直接聊天,为什么需要网络?"
这个对话让我沉默了很久。说实话,我一开始觉得这小伙子是在跟我装,后来才明白,人家是真的不理解我们为什么那么依赖网络。
最有意思的是,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,反而让我观察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。比如在公园里,年轻人会真正地"谈恋爱"——坐在那里聊天,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,而不是两个人坐一起各自低头刷手机。老人们会真的下棋、聊天,而不是抢红包、刷抖音。
商店里的"丰富"让我哭笑不得
朝鲜的商店,怎么说呢,给我的感觉就像时光胶囊一样。
走进平壤的一家百货商店,货架上确实摆满了各种商品,但仔细一看,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:同样的商品会重复出现好多次。比如一种洗发水,可能有50瓶摆在那里,但就这一个牌子、一个型号。
我记得有一次在商店里,看到一个货架上摆了至少30个一模一样的收音机,我就问店员:
"这收音机挺不错的,有别的款式吗?""这个就是最好的款式。""那有别的牌子吗?""为什么需要别的牌子?这个已经够好了。"
这种对话在朝鲜经常发生。当地人的逻辑是:既然这个产品已经很好了,为什么还需要其他选择?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:选择越多越好,哪怕只是心理安慰也行。
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朝鲜的"大同江啤酒"。据说这是朝鲜最受欢迎的啤酒品牌,我尝了一下,味道确实不错,有点像德国啤酒的感觉。但问题是,你在朝鲜基本上就只能喝到这一种啤酒。想象一下,如果中国只有青岛啤酒,没有燕京、雪花、百威,你会是什么感受?
教育这件事,真的很拼
说到朝鲜最让我佩服的地方,那就是教育了。
朝鲜的识字率据说达到了99%以上,这个数字在全世界都算是很高的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我遇到的朝鲜年轻人,外语水平普遍都不错。很多人会说中文、俄语,有的还会英语。
我在平壤遇到过一个20多岁的导游小姑娘,叫李美娜,中文说得特别流利:
"美娜,你的中文是在哪里学的?""在金日成综合大学,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外语。""那你们一周上几节中文课?""每天都有,中文、俄语、英语都要学。""这么多外语,不累吗?""不累啊,能和外国朋友交流,我觉得很有意思。"
这种教育强度,说实话,比我们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要猛。朝鲜的孩子从小学开始,每天的学习时间超过10个小时,除了正常课程,还有各种音乐、舞蹈、体育训练。
我在平壤的一所小学观摩过一次表演,那些六七岁的孩子演奏乐器的水平,真的让我这个成年人都自愧不如。他们演奏《阿里郎》的时候,那种专注和熟练程度,简直就是小型音乐会的水准。
工作节奏:慢得让人着急
朝鲜人的工作节奏,怎么说呢,跟我们中国人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在平壤,早上8点上班,中午12点到2点是午休时间,下午6点下班。听起来很正常对吧?但实际体验过你就知道了,这个节奏真的很悠闲。
我去过几次朝鲜的工厂和办公室,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大家工作的时候确实很认真,但没有那种急迫感。不会有人催你快点,也不会有人加班到深夜。
有一次我去一家纺织厂参观,跟厂长聊天:
"厂长,你们工人一天能生产多少产品?""按计划生产,够用就行。""那如果订单多了怎么办?""那就多招点工人,或者延长工期。""不考虑提高效率吗?""效率?工人的健康更重要。"
这种思路让我很震撼。在中国,我们总是在追求更高的效率,更快的速度,恨不得24小时不停转。但朝鲜人似乎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,虽然这种平衡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内实现的。
娱乐生活:简单但不无聊
朝鲜人的娱乐生活比我想象的要丰富一些。
平壤有很多公园,每到周末,这些公园就成了人们的主要娱乐场所。年轻人在那里唱歌跳舞,老人家下棋聊天,小孩子踢毽子跳绳。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种场景的时候,有种回到童年的感觉。
朝鲜的文艺演出水平是真的高。我在平壤看过几次演出,无论是《阿里郎》大型团体操表演,还是牡丹峰乐团的音乐会,那种精彩程度绝对不输给任何国际水准的演出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同江边的一次偶遇。那是个周日的傍晚,我在江边散步,听到有人在唱歌。走近一看,是几个年轻人在江边自发组织的小型音乐会。他们用吉他、手风琴演奏朝鲜民歌,周围聚了一圈人在听。那种氛围特别温馨,让我想起了中国80年代的校园民谣时光。
有个会说中文的年轻人看到我在听,主动过来聊天:
"你喜欢我们的音乐吗?""很好听,很有感情。""这是《桔梗谣》,我们朝鲜最经典的民歌之一。""你们经常这样聚在一起唱歌吗?""对啊,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。"
住房:分配制度下的平等与限制
朝鲜的住房制度真的很特别。所有的房子都是国家分配的,个人不能买卖房产,但也不用担心买不起房子。
我在平壤住过几种不同类型的住房,从高级公寓到普通住宅都体验过。总的来说,朝鲜的住房质量比我想象的要好。房间里有基本的家具,水电暖气都有保障,虽然不够豪华,但绝对够用。
最有意思的是,朝鲜人对房子的概念跟我们完全不一样。我跟一个朝鲜朋友聊天:
"你对现在的房子满意吗?""挺好的,有地方住就行。""不想住更大的房子吗?""为什么要更大的?现在这个够用了。""那你不想装修得更漂亮一些吗?""国家提供的已经很好了,我们还要什么呢?"
这种满足感,说实话,让我这个被房价折磨过的中国人很羡慕。不用为房贷焦虑,不用为学区房发愁,虽然选择有限,但至少没有住房压力。
医疗:全民免费的理想与现实
朝鲜的医疗制度是全民免费的,这一点确实值得称赞。
我在朝鲜期间,有一次感冒发烧,去了平壤的一家医院。从挂号到检查再到拿药,整个过程都不用花钱。医生的态度也很好,检查很仔细,开的药也有效果。
但是,医疗设备和药品种类确实比较有限。我注意到医院里的很多设备都比较老旧,虽然还能正常使用,但跟中国的三甲医院相比,差距还是很明显的。
一个朝鲜医生跟我聊天的时候说:
"我们的医疗虽然免费,但设备不是最先进的。""那你们怎么办?""靠经验和责任心,我们医生的经验都很丰富。""不觉得遗憾吗?""能为人民服务就够了,先进设备是次要的。"
这种朴素的医者精神让我很感动,但同时也让我思考: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如何平衡公平性和先进性确实是个难题。
饮食:简单却有特色
朝鲜菜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:简单健康。
主食以大米和面食为主,副食主要是各种蔬菜,肉类相对较少。最有特色的就是各种腌菜,特别是朝鲜泡菜,酸甜可口,确实很开胃。
我在朝鲜最喜欢的一道菜是"平壤冷面",那种爽滑的口感和清淡的汤头,特别适合夏天吃。还有朝鲜烤肉,虽然肉质没有韩国烤肉那么嫩,但胜在味道纯正,没有过多的调料掩盖肉本身的鲜味。
有一次我跟房东阿姨学做朝鲜泡菜:
"阿姨,这泡菜怎么做得这么好吃?""没什么秘诀,就是新鲜的白菜加上传统的腌制方法。""能告诉我具体怎么做吗?""可以啊,但你要有耐心,好的泡菜需要时间。"
结果我发现,朝鲜泡菜的制作过程确实很讲究,从选菜到腌制到发酵,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。这种对食物的尊重和认真态度,让我很佩服。
朝鲜人的饮食习惯很规律,一日三餐,很少有宵夜和零食。这可能也是朝鲜人普遍比较瘦的原因之一。
最后想说的话
在朝鲜住了大半年,回想起当初在地铁站的那种震撼,我现在已经能够理解了。那种安静不是死寂,而是一种秩序;那种统一不是压抑,而是一种和谐。
朝鲜确实是个很特别的国家。说它发达吧,很多方面确实比不上我们中国;说它落后吧,在某些领域又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成就。比如教育普及率、医疗覆盖率、社会治安等方面,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。
但最让我感触深刻的,还是朝鲜人那种简单的满足感。他们可能没有最新的iPhone,没有奔驰宝马,没有各种奢侈品,但他们有一种内心的平静,一种对现状的接受,这种心态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反而显得特别珍贵。
当然,我不是说朝鲜的模式就是完美的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道路。但作为一个旁观者,我觉得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,对我们认识世界、认识自己都很有帮助。
就像那个在江边唱歌的年轻人说的:"音乐是相通的,快乐也是相通的。"不管生活在哪里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样的,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而已。
现在回到中国,每当我在地铁里看到大家都在低头玩手机的时候,偶尔会想起平壤地铁里那种安静的氛围。有时候我甚至在想,如果我们能够偶尔放下手机,抬头看看周围的世界,是不是也能找到一些不一样的快乐呢?
嗯,这就是我在朝鲜的所见所感,说不上完全客观,但绝对真实。世界很大,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精彩,也都有它的不足。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开放的心,去理解、去包容、去学习。
毕竟,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,不是吗?
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