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篇《军事观察》的文章,真跟平地一声雷似的,直接在美国那帮军工大佬的香槟派对上炸开了花。
标题写得那叫一个“杀人诛心”,几乎就是指着F-35的鼻子说:“嘿,哥们儿,准备退休吧。”
他们言之凿凿,说中国的六代机,也就是传闻中的“歼-50”,已经领先美国四年。
四年,在战斗机这行当里,差不多就是从石器时代一步迈进青铜时代了。
这事儿能在五角大楼搅起风浪,真不是空穴来风。
毕竟这么多年,世界头顶上那片天,基本都是老美家的后花园。
他们画条条框框,他们当裁判,其他人能进场玩玩就不错了。
咱们呢?
当年歼-8还在被喊作“空中美男子”的时候,我们走了多少弯路,吃了多少闭门羹,那滋味,只有亲历者才懂。
可没办法,成年人的世界里,没人会把好东西送到你手上,一切都得自己动手,从泥潭里把金子给抠出来。
所以歼-20首飞那天,世界忽然安静了,但不少人心里还在犯嘀咕:“行啊,总算是追上来了。”
可歼-50这事儿,味儿全变了。
这哪是追不追得上的问题,这简直是要在弯道上直接把老师傅给别停了。
你看,连美国人自己都懵了,承认这玩意的气动布局、隐身、发动机,没一样是按五代机的剧本来的。
先瞅瞅那身段。
照片是挺糊的,跟拿座机拍的似的,但行家一眼就能看出门道——“无尾三角翼+鸭翼”。
这布局听着就邪乎,等于把飞机的垂直尾翼一刀给剁了。
好处是啥?
说白了就是把身上多余的零件给扔了,飞起来更顺溜,雷达也更难瞅见你。
美媒给的数据是雷达反射截面(RCS)仅有0.0001平方米。
这是啥概念?
F-35在雷达上看,好歹算只蚊子,这歼-50顶多算一粒飘在空中的PM2.5,雷达波扫过去,基本就是照了个寂寞。
还有个更骚的操作,叫“变后掠翼”。
这玩意儿其实是美国人几十年前在F-14“雄猫”上玩剩下的,后来嫌太复杂给扔了。
谁能想到,这件压箱底的“古董”,被咱们用新材料新工艺给盘活了。
慢悠悠巡航的时候,翅膀张开,跟老鹰似的,省油;要玩命突防了,翅膀往后一收,立马变身一把锥子。
据说速度能干到2.8马赫,F-35那最高1.6马赫的速度,在它面前跟开拖拉机没啥区别,估计连吃灰都赶不上热乎的。
当然,一架飞机猛不猛,还得看那颗“心脏”。
《军事观察》这次特地把聚光灯打在了咱们的WS-19发动机上。
这东西最神的,是所谓的“变循环”技术,能在省油的“涡扇”和暴力的“涡喷”模式间无缝切换,跟车里的经济模式和运动模式似的。
平时巡逻,用涡扇模式,悠哉悠哉;真干起架来,切到涡喷模式,那推背感,估计能把飞行员的灵魂都给按在座椅上。
再加上那360度无死角的矢量喷口,什么“眼镜蛇机动”,在它这儿可能就是个广播体操动作。
F-35想跟它近身缠斗?
那场面,恐怕有点太欺负人了。
你可能会觉得,这不就是架飞得更快更滑溜的战斗机吗?
那你可就想简单了。
美国人真正后背发凉的,是这玩意儿的“作战意图”。
他们给歼-50下了个定义——“太平洋穿透打击”。
这词儿,透着一股子杀气。
摆明了说,这架中国六代机的目标,不是跟你抢某一小块天的控制权,而是要当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刺客,从大陆起飞,直接扎进你太平洋战区的“心脏”,对着你的航母、基地来一记“点穴”。
这不是自嗨。
除了隐身外形,它身上那层石墨烯吸波涂料,能把雷达波当饭吃。
四个内置弹舱,可以挂一堆中远程空空导弹或者巡航导弹,全程不影响隐身。
美国人自己算了一笔账,宙斯盾驱逐舰,得等歼-50飞到眼皮子底下80公里才能发现。
而F-35,在200公里外就得暴露。
这120公里的差距,在现代空战里,足够死好几个来回了。
当然了,也有人唱反调,说美媒这是在搞“捧杀”,故意把我们吹上天,好回去跟国会老爷们要钱,这套路他们玩了几十年了,熟练得很。
再说了,光凭几张谍照和一些半真半假的数据,就给F-35判死刑,确实有点武断。
但不管怎么说,《军事观察》那句“F-35可能成为最后一代由美国主导的战机”,是真的刺痛了他们的神经。
因为他们自己的六代机项目“NGAD”,还停留在画大饼的阶段。
反观我们这边,从发动机到雷达,从材料到飞控,全都是“Made in China”,这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只要我们想,随时可以下饺子。
这场六代机的竞赛,似乎被我们提前按下了快进键。
曾几何时,我们是那个跟在别人身后,捡点技术残羹冷炙的学生;现在,我们好像成了那个不小心给全班划了考试重点的“学霸”。
未来太平洋上空的故事会怎么写?
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只有风知道。
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