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昭襄王嬴稷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,他从公元前306年登基,直到公元前251年去世,共执政了56年。在这五十六年中,秦国不仅逐步扩张,还参与并主导了多场重大战役,尤其是伊阙之战、五国伐齐、鄢郢之战、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。这些战役每一场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,为秦国的崛起和最终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一、伊阙之战
伊阙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93年,即秦昭襄王登基后的第十三年。那时秦王嬴稷年仅32岁,正处在其统治的黄金时期。战争的对阵双方是秦国与韩魏联军,战场位于今天河南洛阳市的龙门附近。
在战前的两年,韩魏两国的君王相继去世,政局动荡不安。正是这个时机,给了秦国一个宝贵的机会。特别是齐国,因为和秦国建立了较为亲密的关系,几乎放弃了对外扩张的压力,秦国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将目光投向东部。公元前294年,秦昭襄王决定出兵韩国,成功占领了韩国的两座城市。面对秦国的强攻,韩国向盟国魏国请求援助,魏国立即派遣将领公孙喜,集结全国军队与韩国联合抗秦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韩魏联军的主帅之间互相推诿,指挥不统一,导致军心涣散。此时,秦国的名将白起已经筹划好战略,善于洞察敌人弱点的白起决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,逐个击破敌人。白起先派遣一支小队拖延韩国主力的进攻,然后全力压制魏军,迅速击溃了魏国的主力。魏军一溃千里,韩军看到魏军被打散,士气大减,最终联军的24万大军被秦军围剿殆尽,公孙喜战死,秦国占领了伊阙及其周边的五座城池,韩魏联军主动请降。
伊阙一战不仅为秦国打开了突破口,也使得韩魏的抵抗力量几乎瓦解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秦国迅速占领了六十多个城市,势如破竹,令周边国家无力抗衡。
二、五国伐齐
在战国时期,齐国是秦国东进的重要阻碍。尽管齐秦两国在一定时期内关系友好,但一旦发生冲突,齐国就会成为秦国扩张的绊脚石。公元前314年,燕国爆发内乱,齐国趁机发动了对燕国的攻击,并采取了极为残忍的烧杀抢掠手段,这使得燕国对齐国产生了深刻的仇恨。燕昭王深知齐国的威胁,于是广纳贤才,聘请苏秦来制定战略,利用秦赵两国的力量孤立齐国。
苏秦的离间计成功实施,齐国最终被周围国家孤立,成为了被各国憎恶的对象。公元前284年,秦国联合韩国、赵国、魏国和燕国,组成五国联军,开始全面进攻齐国。经过一系列巧妙的战略部署,齐国最终沦为众矢之的,几乎无力抵挡。燕国在此役中屡次出奇制胜,著名将领乐毅屡次攻下齐国的城池,最后成功夺取了齐国70余座城市,令齐国几乎丧失了独立抵抗的能力。
三、鄢郢之战
楚国长期受到秦国的压迫,终于决定采取合纵之策,联合其他国家共同伐秦。公元前279年,秦昭襄王命令白起率军攻打楚国。白起带领大军直捣楚国的鄢城,而楚国的都城郢城也成为了秦军的最终目标。
秦军一路过关斩将,攻破了鄢城。在楚军的顽强抵抗下,白起决定利用夷水对楚城进行围攻,最终通过水淹城池的方式,成功摧毁了楚军的防线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城,楚国的君臣被迫逃往东部,楚国的抵抗宣告失败。此次战役不仅使得楚国国力大幅削弱,秦国还获得了大面积的楚国领土,白起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。
四、华阳之战
秦国在五国伐齐时取得了定陶的控制权,但由于定陶远离秦国的中心区域,秦国急需打通通往定陶的通道。因此,秦国决定在鄢郢之战后,进一步打击魏国。公元前275年,秦国发动攻势,迅速占领魏国的部分土地,魏国无奈割地求和。
紧接着,公元前273年,赵魏联军攻占了韩国的华阳地区,韩国立即向秦国请求援助。秦国派遣白起和魏冉率领军队出征,最终成功击溃了赵魏联军。华阳之战的胜利,使得魏国的国力进一步削弱,秦国也顺势将领土扩展到了南阳郡。
五、长平之战
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,也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。这场战斗由白起指挥,赵国则由赵括领军。赵括虽勇猛,但并不精通兵法,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。白起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,巧妙地包围了赵军,并在最后进行大规模屠杀,坑杀了40万赵军。
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灾难,赵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几乎全军覆没,这不仅削弱了赵国的国力,还为秦国打开了东进的道路,消除了一个极大的地缘政治威胁。
总结
这五场关键战役是秦国东进的重要步骤,每一场战役的背后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:一方面,秦国通过击败韩魏,打通了通向中原的道路;另一方面,秦国通过击溃齐国、赵国和楚国,成功消除了对自己扩张的威胁,为最终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发动的这些战役,不仅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,也加速了天下统一的步伐。秦国在这些战役中成为了最大赢家,而其他诸侯国则在秦国强大的压力下无力反抗,逐渐沦为待宰的羔羊。或许可以说,名义上的“统一天下”真正开始于秦昭襄王的时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