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那些平仄交错、韵律优美的词句中,有一种独特的词体形式叫独木桥体。
据清代张德滚《词徽》记载,独木桥体自北宋诞生,便以其特殊的押韵规则,成为词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它打破常规,要求全篇用同一个字为韵,一押到底。这种看似 “束缚” 的创作规则,却激发了词人无限的创造力。
黄庭坚的《阮郎归》采用隔句押韵,以 “山” 字韵贯穿,让相思之情在山的意象中绵延不绝;
而下面蒋捷的这首《声声慢・秋声》则句句押同一韵字,将秋声的萧瑟、愁绪的浓烈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图片
《声声慢·秋声》
蒋捷〔宋代〕
黄花深巷,红叶低窗,凄凉一片秋声。
豆雨声来,中间夹带风声。
疏疏二十五点,丽谯门、不锁更声。
故人远,问谁摇玉佩,檐底铃声?
彩角声吹月堕,渐连营马动,四起笳声。
闪烁邻灯,灯前尚有砧声。
知他诉愁到晓,碎哝哝、多少蛩声!
诉未了,把一半、分与雁声。
这首词的大意:
深巷里吹来菊花的香气,低窗前飘下枯红的霜叶,四处是一片凄凉的秋声。豆大的雨声泼来,又夹杂呼啸的风声。稀疏疏的鼓敲了二十五响,更鼓楼为何不锁住,这恼人的更声。我的故人在远处,是谁人的玉佩步叮咚?却原来檐底下风摇铃声。
画角的鸣声把月亮吹落,连营的战马开始集合,四面八方响彻一片笳声。但见邻家灯焰闪烁,灯前还有着捣衣的砧声。从夜到晓,细碎碎嘟哝哝象诉不完愁似的,是凄凉的蟋蟀叫声。它尚未诉完,又把一半,分给了雁声。
这首词意在描写秋声,故一意到底,始终盘旋,每句都以“声”字结尾。这种反复与强调使秋声连绵盘旋于读者的耳中,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。
图片
“黄花深巷”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日深巷中黄花绽放、窗棂外红叶飘落的画面,本是美好的秋景,却因“凄凉一片秋声”而染上哀愁。
“豆雨声来”两句写秋雨如豆般洒落,同时夹杂着呼啸的风声,这两种自然声响相互交织,进一步强化了秋夜的凄凉氛围。
古时更鼓以五点为一更,“二十五点”意味着五更将尽,天即将破晓。“丽谯门”通常指华丽的高楼,这里代指城门。丽谯门不锁更声,更声在寂静的秋夜中回荡,增添了空旷与孤寂之感。
“故人远”三句写故人远去,音讯全无。词人听到檐底铃声,恍惚以为是故人玉佩摇动之声,然而这只是虚幻想象,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在秋夜中愈发浓烈。
“彩角声”三句写军中号角声响起,仿佛要将月亮吹落,连营战马躁动,胡笳声四起,描绘出一幅战乱纷飞的场景,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,抒发了词人对家国破碎的悲痛。
“闪烁邻灯”两句写闪烁的邻家灯火给人温暖却又遥不可及之感,灯前的捣衣声寄托了深深的离愁别绪,让词人想到远方亲人,愁绪更浓。
“知他诉愁”两句写蟋蟀在秋夜中碎哝哝地鸣叫,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愁绪,直到天亮。词人将蟋蟀的鸣叫拟人化,赋予其人的情感,使其成为了自己愁绪的寄托。
结尾两句写蟋蟀的鸣叫还未诉完心中的愁苦,便将一半的愁绪分给了南飞的雁声。
这里将蟋蟀声和雁声联系起来,赋予了秋声以人的情感,使秋声成为了词人愁绪的载体,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,将词人的离愁别绪推向了高潮。
此词咏秋声绝妙,字字句句无一不是秋声。风声、雨声、更声、铃声、角声、笳声、砧声、蛩声、雁声,声声盈耳,声声肃杀,声声凄寒,声声动心。然而秋声过耳,我们听到的却是作者的心声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